栏目分类
这幅行书,简直美不胜收,太漂亮了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8:22 点击次数:183
图片
今天,小编来分享一幅非常漂亮的行书作品,小编初见时,感觉要亮瞎了小编的钛合金眼,非常的好看,它就是近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行书长卷《澹静庐诗剩》及《景宁杂诗》。图片
说起沈尹默,那就非常有的说了。他曾担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、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、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;中国第一个由国家设立的书法机构——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由他牵头成立。书法上,民国初年,他与于右任并称“南沈北于”,20世纪40年代又与吴玉如并称“南沈北吴”,还与李志敏合称为“北大书法史两巨匠”。著名文学家徐平羽曾评价他的书法“超越元、明、清,直入宋四家而无愧”,著名书画家谢稚柳更是称赞“数百年来,书家林立,盖无人出其右者”,台北师大教授、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也对其赞誉有加,称“沈老书法米元章(米芾)以下”。沈尹默的书法风格独特,以行、草书称霸书坛,其字疏朗畅达、生动活泼,极为养眼。图片
笔法上,沈尹默主张“以腕运笔”的理念,通过手腕的灵活转动带动笔锋,行笔流畅丝滑,同时注重提按变化,轻重缓急拿捏得恰到好处。起笔时,或藏锋含蓄,或露锋果敢;收笔时,时而戛然而止,干净利落,时而缓缓送出,韵味悠长,形成了清圆劲健的书风。图片
结构上,稳健而不失飘逸。沈尹默善于运用对称与平衡的原理,让字的重心稳定,端庄大气。同时,又巧妙地在笔画的长短、粗细、疏密等方面进行变化,增添了灵动与活泼的气息。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连贯,通过笔画的牵连、顾盼以及字的大小、轻重、欹正等变化,营造出一种气脉贯通的整体感,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将所有的字串联在一起,让整幅作品浑然一体,和谐美妙。图片
《澹静庐诗剩》中的诗歌宛如一幅幅细腻的田园画卷,将山居生活的悠然与美好徐徐展开。“碧岫一弯水一渠,荆扉竹屋好幽居。松风谡谡送清响,明月小桥人钓鱼”,仿佛能看到那青山绿水环绕的清幽居所,听到松风的低语和潺潺的流水声,一位垂钓者在明月下的小桥边悠然自得,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,尽显山居生活之乐。图片
“天空地阔我纤尘,眴息流光六十春。有志未成人已老,自惭自愤自悲吟”,则是诗人对时光匆匆、人生易逝的深沉感慨。岁月如白驹过隙,转瞬即逝,而自己的志向却还未实现,这种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无奈。在“嵊县晓发”“过严滩”等诗中,诗人又将笔触伸向旅途见闻与感悟。“汉室江山付水流,云台胜迹亦荒丘。今朝俯仰严滩上,独觉清风万古留”,诗人站在严滩之上,俯瞰历史的沧桑变迁,曾经辉煌一时的汉室江山已如流水般逝去,云台胜迹也沦为荒丘,唯有那清风依旧,万古长存。图片
“手持湘管赋梅花”“一筐蔬菜充珍馔,数点梅花开敝庐”,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,即使生活简朴,一筐蔬菜、数点梅花,也能成为生活中的诗意点缀,展现出诗人在平淡生活中坚守内心宁静,寻找乐趣的生活态度。图片
《景宁杂诗》则如同一个社会的万花筒,展现出景宁当地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、文化习俗、人物形象和地方物产。“数家烟火自成村,累石高墙白板门。民俗除将耕耨外,一年生计在鸡豚”,寥寥数语,便勾勒出乡村的生活场景,几户人家,袅袅炊烟,石头垒起的高墙和白色的板门,人们除了耕种,主要的生计便是饲养鸡豚,一幅质朴的乡村生活画面跃然纸上。图片
在文化习俗方面,“迎娶新娘礼甚便,竹舆挂彩两人肩。日陈肴酒二三席,分宴宾朋四五天”,生动地描绘了当地简单而热闹的嫁娶习俗,用竹舆挂彩来迎娶新娘,摆上几桌酒菜,宴请宾朋数日,让我们看到了当地独特的婚姻文化;“每逢长至节相近,入骨磁瓶土葬来”,则体现了当地特殊的丧葬习俗。图片
“高蟠鸠结异恒人,短短衣衫不蔽身。赤脚蓬头麻布服,终年作苦是畲民”,这是对畲民形象和生活状态的刻画。“此邦土物向来稀,略产香菇品不低。更有茯苓兼白术,盛名流播浙东西”,介绍了景宁当地的特产,如香菇、茯苓、白术等。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相关资讯